很多人喜欢让孩子早一点上学。
我就是。
比如,国家规定8月31日为招生年龄的最后期限,很多孕妇宁可剖腹产,也要赶在这一天之前把孩子生出来。
如果你了解了国外科学家所做的几项研究,恐怕就要为这个决定后悔了。
赶在8月31日之前把孩子生出来,孩子会搭上当年招生的末班车,不必再等一年。
这样一来,你的孩子差不多就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了。
有什么弊端,又有什么优势呢?
从优势而言,很多家长会认为,现在孩子接受各种知识早,早上学可以早毕业;毕业之后,年龄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另一个未必确切的优势是,孩子小,大部分可以坐前两排,比较容易受到老师的关照。
除此之外呢?你可以再补充,毕竟早上学好还是晚上学好,这件事情并没有标准答案。
比如我的孩子上学较早,重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是识字早,她自己很小就喜欢认字(走到大街上,见到字就喜欢问),幼儿园就认识一两千汉字了。
第二是报幼儿园的时候没有协调好,幼儿园入学年龄没有考虑和小学接轨的问题,她们班上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下半年的都有,这样到了幼儿园的毕业班之后,别的小朋友年龄都够了,只有她不够,但她又不愿意再去幼儿园陌生的班级了。
如果早一天看到科学家的这几个实验,恐怕我会努力劝她晚一年入校的。
事情源于加拿大心理学家对冰球队员出生月份的调查。
出生月份属于随机的,有什么好研究的呢?
精力无处发泄的心理学家们仔细研究了最优秀冰球队员的出生月份,发现出生在上半年的居多,准确地说,1到4月份出生的居多。
如果只是偶然一届如此,或许不能说明什么。
然而,在足球、排球国家队中,也有如此令人诧异的现象。
难道下半年出生的球员,各方面都不如年初出生的吗?
差距真的是有的,但更重要的差距,在于“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这个词,来源于《新约·马太福音》,里面有句很犀利的话:
凡事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有余;
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换句话说,马太效应就是“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国家队招收球员,都有严格的年龄限制,1989年12月31日出生,和1990年1月1日出生,两个球员只差了一天,可以看做“一样大”;但在国家队的注册表上,就相差1整岁。
这种情况,并不是队员成年的时候开始的,在他们刚刚进入小学甚至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了。
启蒙教练会按照国家队的年龄注册制度,以每年的1月1日为界限,将队员分批。
这样,出生于1月的球员,比出生于下半年末尾的球员,大了几乎整整1岁,却被分在同一个队中,进行同样的训练。
别看只有几个月的年龄差,在其他条件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年长球员的个头、力量、速度,都会有一定的优势。
在启蒙阶段,他们的差距并不算太大,1月出生的球员只是比其他球员“好那么一点点”而已。
然而,就是这“一点点”,让他得到了启蒙教练的格外关注。
毕竟,每个老师都喜欢速度更快、力量更强的孩子,比赛的时候他们有更多的上场时间,训练的时候他们也有更多的表现机会。
这“一点点”的逐步累积,形成了马太效应,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乃至大学,1月出生的球员和下半年出生的孩子,差距已经不止一点点,而变成了职业选手与业余选手的差距。
运动员如此,学习是否也会如此?
科学家也有过研究,美国的凯利·贝达德和伊丽莎白·杜伊,针对出生日期与TZMSS考试(针对全球学生的数学与科学学科测试)成绩之间的关系。
嗯,是四年级学生。
结果是这样的:
同一个年级中,年龄大几个月的学生,比年龄小几个月的学生,平均成绩高出4%到12%。
这个差距已经十分明显了。
如果让一个年级的学生在一起考试,年龄大几个月的孩子,平均得分为80分,那么年龄小的孩子,平均得分为68分。
如果你的孩子入学时年龄较小,你大概会想和我一样的问题:
这种差距,在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会不会赶上来?
两者的差距会不会缩小?甚至,年龄小的孩子会不会有后发优势,后来居上?
除非你针对这种弱势和不足,早早地采取了措施;如果顺其自然,那结果并不乐观。
因为这个问题,上述实验的的策划者——杜伊和贝达德已经考虑到了。
于是,他们针对美国四年制大学中的顶尖高校,做了一次调查。
结果会让早入学孩子的家长失望:
考入这些顶尖高校的学生中,年纪较小的那部分学生所占的比例不到11.6%。
正常的比例应该是多少呢?
如果我们把一年分为4段,每个季度为一段,那么年纪小的学生(最后一个季度出生)在这些顶尖高校中的占比,应该达到25%。
——整整少了一半!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你的孩子入学早,可能要比年长的孩子付出多一倍的努力,才有可能挤进那一半中。
专家的结论是:
早年因为生理发育差异而产生的劣势,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削弱,恰恰相反,劣势被巩固了。
如果你的孩子还没有入学,还是相信科学,不要着急早入学;
itnewit.com:ITNEWIT(IT牛品汇) » 看了这项研究,你还敢让孩子早入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