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朋友带着两岁的儿子来家里玩。
因为家里没有玩具,小男孩怎么也坐不住,一会儿推着椅子满屋子跑,一会儿拿电视遥控当手机按。
我实在看不下去了:“我这有绘本,要不你带他去榻榻米上讲故事?”
朋友连忙摆手,“不用了不用了,我手机这会儿充上电了,让他自己看《猫和老鼠》吧!”
于是搬了把小板凳让孩子坐在沙发边上看手机,自己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嗑瓜子追剧。
这个状态一直维持到了2小时后的晚餐时间。
青少年沉迷于手机原因,家长和社会都需要反思。很多家长因为懒,才会让孩子玩手机去解放自己。
——全国政协委员、网易首席执行官丁磊
从什么时候起,手机已然成了“哄娃神器”了?
• 孩子不吃饭;
• 孩子打扰我们;
• 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
……
一部手机全搞定。
2010年,乔布斯在发布 iPad 时将其描述为一款教育辅助工具神器。
我们可以使用它上网、看视频,并且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他人互动交流。
两年后,有人问他:“您的孩子肯定特别喜欢 iPad 吧?”
乔布斯回答道:“事实上,我们不允许孩子使用 iPad。对于孩子来说,那太危险了。”
作为研发者,他深知智能产品对孩子造成的伤害。
因为让孩子过早、过多地接触电子产品,会大大损伤孩子大脑发育,影响认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孩子喜欢玩手机,已经是许多家庭里的常态,慢慢的,孩子们对手机的沉迷成为让父母最头疼的育儿问题之一。
其实,这是在育儿过程当中,父母没有为孩子定立好的规则而带来的“后遗症”。
那么,有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王腊梅博士认为:
儿童天生就需要规则,规则能给儿童带来安全感。如果外部世界没有规则,父母放纵孩子,孩子更加会不遵守规则。
如果周围的人破坏规则,又或者父母给孩子制定规则后,自己却加以破坏,这些行为会让孩子内心困惑,产生一种不安全、不确定的感觉,进而阻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应对上述行为,父母不妨先反思一下,在要求孩子不要拿手机打游戏之前,是否为孩子制定了相应的规则?
比如给孩子规定每天玩手机的时间,在没有完成当日学习任务的情况下,不能玩手机。
要注意的是,在家庭中,一旦家长为孩子制定了规则,其他家庭成员也必须遵守。
孩子在没有完成学业任务的时候不可以玩手机,相对应的,父母没有做完手里的事情,也不可以玩手机。
孩子的文化生活内容与家庭的文化氛围密切相关,父母对什么感兴趣、对什么不感兴趣,会极大地影响孩子的认识和判断。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对自己不做调整,很难期待孩子做出相应的调整。
家庭规则的制定,不光影响到孩子的学习习惯、家庭的学习氛围,还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所以,如何制定好家庭规矩,需要家长们学习。
1.家庭规矩不随意
很多父母误将“守规矩的孩子”等同于“听话的孩子”,认为管教孩子就是教孩子规矩。比如:
当家长发现孩子边吃饭边玩就会训斥,“吃饭的时候好好吃!”;
觉得孩子吃得太快又提醒,“吃饭不要吃太快,要细嚼慢咽。”;
孩子打翻了碗立马说,“瞧瞧你这么不小心!吃饭要把碗筷拿紧了。”
……
曾有孩子用猫和老鼠来类比自己的感受:“好像被猫死死盯住的老鼠一样。”
这样过于严厉的管教、频繁的要求,看似很讲规矩,其实恰恰是缺少规矩的表现。
因为,对于孩子的日常行为,父母立的规矩太笼统、没有指导性。
遇到具体问题,父母的要求往往是随意的,想到哪儿说哪儿,孩子记不住还会容易反感。
2.规矩面前人人平等
只有家里所有人都遵守的行为准则才能称为“规矩”。
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规矩,提出家庭生活中需要注意的行为问题,然后约定一份共同遵守的规则。
当然,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有新的行为问题,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修改规矩。
但父母需要明确,家庭规矩不只是给孩子立的规矩,尽管其中有些内容可能对孩子的行为更有针对性,但规矩面前家人平等。
对孩子来说,规矩是指导行为的原则,但不能事无巨细。
它不是用来约束孩子的每一个行为的,而是要告诉孩子行为的边界:在这个边界以内,是父母能容忍的程度。
没有人会喜欢总被别人说,孩子也一样。在家庭规矩下,父母更适合做监督者而非管教者,同时,孩子也同样是父母的监督者。
3.重视学校教育的规矩和纪律
2015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生守则》修订稿,从爱国、勤学、奉献等九个方面提出了新时期中小学生的行为标准。
父母可以此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参照,结合孩子的身心特点,将其渗透到家庭生活之中,规范孩子的行为。
✨《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节选)
1、 好学多问肯钻研。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表见解,乐于科学探索,养成阅读习惯。
2. 勤劳笃行乐奉献。自己事自己做,主动分担家务,参与劳动实践,热心志愿服务。
此外,父母还需要了解和重视孩子所在学校的规定和纪律要求。
父母对学校规定的态度,会影响孩子在学校生活中的规则学习。
比如有的父母为了让晚起的孩子好好吃早餐,帮孩子写一张病假条,以应对老师的考勤。
这种事发生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因为父母的做法告诉孩子:学校对上课不迟到的规定是不重要的。
即使父母认为学校的规章制度有不合理的地方,也不宜给孩子留下“学校的要求有问题”“学校规定不重要”之类的偏颇印象。
这样做不利于孩子社会适应性的发展。
给孩子制定规矩,不仅有利于家规的定立,更能够帮助营造“学习型家庭”氛围,帮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好的父母会用心关爱孩子、倾听孩子、指引孩子,而不是扔给孩子一部手机。
itnewit.com:ITNEWIT(IT牛品汇) » “家长因为懒,才让孩子玩手机去解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