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中国,绝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6+1的家庭模式,让孩子成为了家庭的中心点,很多孩子俨然是家庭中的“小皇帝”。而我们由于生活的压力及传统观念,很多孩子都是隔代教育,祖父母替代父母承担着育儿的重任。那么其他国家育儿亲子关系又是什么样的呢?
今天,很多中国父母拿着对美国育儿观的一知半解,就要应用到自己孩子身上。殊不知如果没有从心里真正明白这些育儿方式背后的原因和界限,则很可能把孩子教的不伦不类,适得其反。
例如:美国父母的确很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和选择,他们总是在合适的范围内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独立意识。然而,大部分美国父母,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美国父母,从来不会为了建立和孩子的亲密关系而放弃父母的角色和权威,与孩子做朋友。殊不知靠妥协而建立的亲密关系不是真正的亲密,反而会失去孩子对父母的尊重。
还有:不是强行赞美、鼓励孩子
鼓励孩子本来是好事,美国家庭也确实在鼓励和称赞孩子的事情上很厉害。他们总是能够看到孩子的优点,从心底里面赞赏孩子的独特之处,并且很自然而然的把内心的赞美表达出来。
而中国有些父母则是为了称赞而称赞孩子。很多时候,他们根本不是从心底欣赏孩子的某些方面,但为了鼓励孩子,建立孩子的信心,而硬逼着说出来的。太过强调赞美孩子,经常在一些根本不值得赞美的地方用力过猛,弄巧成拙。没有实质的称赞会渐渐失去对孩子的鼓励作用,久而久之,孩子也不再相信父母的称赞是发自内心的了。
最后:怎么可能凡事都要尊重孩子的意见
是的,国外的父母非常民主,家里但凡和孩子有关系的决定都会询问他们的意见。但是,但是,但是,他们只会把孩子的意见作为参考,并且只有和孩子有关的决定才会征求孩子的意见。特别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只会在很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征求孩子的意见,比如:“这两件衣服当中你今天想穿哪一件?”这一类型。在孩子还没有成年独立之前,美国父母的意见起决定性作用。
国内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把很大的决定交给他们去做,什么都由着孩子的性子做决定。殊不知孩子在大脑没有发育完全之前(大脑发育完全是在18-21岁之间),加上信息的不完整和片面,他们很难做出正确判断。父母在关键问题上,一定要替孩子把好关。
看看西方国家真正的育儿观是什么样的:
欢迎您关注去哪学(qunaxue_shanghai),随时领取中小学学习提分建议与知识考点干货资料。
美国:表扬和信心培养优先
欧美家长则比较关注家庭成员间的平等和谐,也关注孩子的情绪体验和表现。
我在美国做的访学就是专门研究情绪、情感的。我发现在实验中,爸爸妈妈会不断地表扬孩子,也不是说做了多伟大的事情,其实就是小朋友能够把积木翻过来,妈妈就表扬他,以示完成了一个很好的工作。他们对孩子信心的培养很重视,也比较重视培养孩子的社会礼仪、决策能力和劳动能力。
日本:家教的五个重点
而日本家长育儿观的第一个观念就是非常注重孩子们的和谐相处。他们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和别人平起平坐”,也就是要能和其他小朋友很好地和谐相处。
第二个就是培养孩子的强壮体魄,这个在日本非常受重视。在日本,每一个孩子冬天都穿得特别少。我在日本的时候,老师一天到晚说我的孩子是衣服穿得最多的。而到了中国,就变成我的孩子是衣服穿得最少的。这可能就是理念上的差别,他们认为要让孩子冻着,冬天不穿袜子,是强壮体魄的培养。
第三是非常重视孩子的社交礼仪,就是社会性。我前天晚上和女儿畅谈,谈到她以前幼儿园的园长曾经说过一句话:“不会和别人打招呼的人,失去做人的资格。”我们每一个人看到别人都应该打招呼,这是社会礼仪。
第四是重视孩子独立自主精神,培养他们的劳动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日本樱花开的时候,一般会举家出动赏樱花。这时小朋友都在沙坑里玩,家长会坐在旁边,利用一切机会让孩子和周围的人有很好的游戏互动。还有冒险精神是从小培养的,日本幼儿园的教育器材中有单杠,让孩子趴在上面,这在我们中国就会觉得颇具危险性。还要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独立自主。我的孩子在日本幼儿园里,大概1岁半就开始做值日生了。不仅如此,还要孩子一天换三套衣服,这也和他们平时让孩子在沙里滚的育儿观有关系,这对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主是有好处的。
第五是注重从小对孩子责任感的培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比如说10个月左右的孩子走路时突然跌倒了,大人过去把孩子抱起来,孩子还在哭,通常这个时候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会打地板,说“地板不好,宝宝不哭”。如果碰到桌子,就是桌子不好,宝宝不哭。而这个动作、这个行为,其实就是让孩子知道错误都是人家的,不是自己的责任。这样的话,孩子从小就学会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等到成人之后,他也觉得这个错事不是自己的,而是因为别人的关系。
瑞典:传递四个价值观
在瑞典的早期教育里面,我觉得有四个方面是比较突出的。一是崇尚自然,二是吃苦耐劳,三是坚韧意志,四是积极向上。瑞典幼儿园里所用的户内、户外的教玩具,大部分都来自自然的废旧木材利用和孩子们捡回来的东西,瑞典人非常热爱自然。尽管瑞典现在发展得很好,但曾经也极为贫寒,他们说要永远朝着风吹来的方向走,就是说困难从哪里来,就迎着这个困难走。这就是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所以瑞典发展得很好,我觉得跟他们的育儿理念是很有关系的。
以色列:讨论是教育的起点
曾经看过几期介绍以色列教育的节目,里面详细介绍了犹太人的教育方式:画面中,小学生们分成好几组,面对面坐着、正在认真讨论。
老师在接受采访时,强调讨论式教育的优点:“最重要的是教他们思考的方法,也就是让他们学会自己找答案。”即使在大学里,仍然采用面对面讨论的方式授课。在讨论的过程中,为了不输给对方,会产生一种微妙的竞争心理,所以会试图用更好的理论来说服对方,也会更努力深入思考。
犹太人非常乐于挑战、重视过程甚于结果,就算失败了,也几乎不会有挫折感,并且勇于提出和其他人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这也正是他们能席卷诺贝尔奖、掌握世界经济脉动的重要因素吧。
芬兰:没有竞争压力,更关注孩子个性化的知识掌握
芬兰的教育理念中没有竞争,中小学全过程没有任何标准化考试。学生也只在12年的学业完成时经历一次结业统考。
相比国内相同学段频繁沉重的考试和竞争出人才的教育理念而言,在芬兰的采访,中国青年报记者最关心的问题是:没有竞争、考试的教育怎么选出人才?
芬兰的白天时间短,使得学生们在校的时间也短。小学生通常在下午一两点钟就回家了,中小学生每年的在校时间也只有190天左右。不考试、在校时间短,表面上没有集中的学习时间,但因此反而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要求加强了。
在不考虑竞争因素的情况下,芬兰的老师更关注学生个性化的知识掌握,他们激发小孩子的学习动力,让学生自己有兴趣去学习,而不是牵着他们走。小孩子则拥有更多时间和空间,去发挥想象力。
让学习充满乐趣就成了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课题。
德国:兴趣最重要
在德国,德国的小学会花很长的时间,不断反复练习从一加到二十。老师不会直接教学生怎么算;至于要用手指还是脚趾去算,那是学生的自由。孩子算出答案前,老师和家长都只会在一旁陪伴。因为在德国的教育理念中,兴趣是最重要的,借着长时间接触和思考,让孩子找出与问题相处的办法,也等于让他们不断自我挑战。
一位德国小学校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明德国的教育哲学:“我们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都达到相同的水平。身为一名教育者,应该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帮助他们创新思考。同时,我们应该牢记:老师的存在不是为了教给孩子具体知识,而是为了让他们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法国:你的想法就是正确答案
除了外语和数学,法国中小学的考试题目几乎都是以“申论题”的型式出题的。评分的标准在于对题目的理解力及逻辑推论能力,据说每一科考试时间都长达2-4小时,虽然能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建立自己的论述,对体力却是一大考验。
早在1808年,哲学就已经成为法国中学教育的必修课,法国的高中生在毕业前必须参加相当于法国大学入学资格名为:Le Baccalauréa的会考,考试分成三组,可以依个人兴趣选择组别。
依组别不同,高三的学生每星期至少要上两个小时的哲学课(文学组则高达八小时),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哲学是培养思考能力的重要学科,并且希望透过反复思辨的过程,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
会考的哲学考题非常灵活,包括:“自己无法意识到的幸福是否存在?”“幸福是否只是一闪而逝的东西?”“现在的我是过去的总和吗?”“梦想是必要的吗?”“如果可以从过去脱离,我们是不是就能真正自由?”
既没有范围,也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孩子们自己主动思考,得出自己的答案。
比较了各国的育儿观和育儿行为,我觉得中国的早期教育有两个特点。首先,亲子关系密切。中国家长为了孩子可以不惜一切,就世界范围来看,像这样密切的亲子关系,应该说是没有。这对于培养孩子们乐观、向上的精神是非常有好处的。其次,孩子的智力发展良好。我们在奥林匹克物理、数学竞赛中往往能获奖,中国留学生到世界任何国家几乎都能名列前茅,这两点非常值得自豪。但同时存在人际交往中礼仪的缺乏,同情帮助别人、与人和谐相处存在障碍、情感发展的缺失带来的情感饥渴等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学习别的国家在育儿方面的优秀经验,扬长避短,让我们的孩子更快乐健康的成长!
itnewit.com:ITNEWIT(IT牛品汇) » 西方家庭教育观:如果你有个孩子,这些事你越早知道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