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悠悠妈
来源:德国育儿研究
我是如何形成让我受益良多的“成长型思维”的?
这个问题我也问了自己好久,因为我希望把我的成长型思维传承给我的孩子,所以在当妈后我总是不断追溯自己的成长经历,试图找到我思维模式形成的根源,再把好的人生经验留下传给孩子,不好的自己反思改正掉,尽量不要让孩子重蹈覆辙。
成长型思维 VS 固定型思维
在谈论成长型思维前,我们先来看看两种思维的定义。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相信:
- 我的能力和智商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我努力,这一切都是可以改变和进步的
- 挑战可以帮助我进步,失败说明我在学习
- 别人给我的反馈可以帮助我变好
而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则相信:
- 我的能力和智商是天生的,跟我努不努力无关
- 我只做我会做的事,挑战我没做过的任务万一失败了多沮丧难堪啊,还是呆在舒适区更保险
- 别人给我的反馈是人身攻击,他们是在嘲笑羞辱我做得不好
世界上研究“成长型思维”最著名的教授Carol Dweck说:
“The view you adopt for yourself profoundly affects the way you lead your life.” ——“你对自己的看法深刻地影响着你这辈子的活法。”
曾经起点差不多的同龄人,离开学校后差距越来越大,原因就在于是否拥有成长型思维。
1. 知道自己不知道
很多读者留言说,成长型思维就是要对世界保持好奇心。这句话说得没错,好奇心是一种精神追求,是持续学习的驱动,可是如何才能保持一颗好奇心呢?
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知道自己不知道。
当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时候,他就会自以为是地觉得自己什么都懂,自己眼里所看到的就是世界的全部。
我读小学和初中时一直自我感觉特好,每次考试都是轻轻松松进年级前三,觉得自己太牛逼了。
后来我考入了湖北省最好的高中华师一附中,之前的人生观完全塌陷了!高中里高手云集,同学们成绩好不说,还个个家境好,情商高,知识渊博,多才多艺。
很多人一进高中就冲着申请藤校去的,根本不走高考这条路。而我之前活了十几年满脑子只有考试和分数,压根不知道还有其他选择。
正是因为接触到了这些优秀的同学,见识到了他们人生的不同活法,我才意识到原来的自己是多么幼稚渺小,真的就是一只井底之蛙!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开了眼界的我再也不觉得自己有多牛逼了,自此开始奋发向同学看齐,全方位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扩大知识面。高中时养成的习惯始终没有停止过。
一个人要见识过世界之大、之复杂,才能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学得越多,才越能心平气和地承认自己懂的还很少。
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我知道自己无知,别人却连‘无知’都不知道。”
一个人能意识到自己不知道,已经是很大的智慧。我们只有先意识到自己不知道,才有动力去学习。
给家长的建议:可以从小多让孩子了解和体验世界的广博和多样性;多认识和接触不同的人,尤其是那些活法跟我们不一样的人;广泛阅读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书籍;尝试去理解不同人的不同想法。
孩子的眼界被打开了,思维开阔了,好奇心就会促使他不断探索更大的未知世界。
2. 养成思考的习惯比知识储备更重要
那是不是一个人知识越渊博,学历越高,就越具备成长型思维呢?不一定。
过去知识学得再多,也都是过去的事了。如今知识更新换代那么快,知识储备多少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现在有多么渴望学习新东西。
有一种人,他们拒绝接受新的理念和变化,他们对自己过去所知道的东西深信不疑,不愿做出改变。如果有人向他们提出新观念,他们会出于心理防卫而拒绝接受,甚至连尝试都不愿。
然而事实上,这个世界是不断变化着的,我们过去的很多认知都会随着时间和科学的发展而被颠覆,改变才能适应,不改变只会被淘汰。
我们应该随时做好准备反思和更新自己的认知,随时质疑和推翻自己以前的看法,拥抱新的观念。
当我们指责别人的想法不对时,我们是否有心理准备改变自己的想法?不妨试着换一个视角看问题,也许会发现另一个人也是对的。同一件事,每个人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没有绝对的对错。
给家长的建议:多引导孩子思考,而不是告诉孩子标准答案或急于对一种现象下结论。这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养成思考的习惯比知道答案更重要。
不要让孩子对任何事物过早地形成唯一固定的看法,而要培养多元价值观,让孩子从小意识到这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变的,一切皆有可能。
一个思维开放通透,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听取不同意见的人,更愿意去学习吸收新东西,也更善于挖掘人生的多种可能性。
3. 相信自己能做到
我在沙特读研究生时,有天帮朋友的社团做了一张海报,那张海报在全校贴得到处都是,活动大受欢迎。
其实,那时我根本不会做海报啊,我只不过是凭小聪明套用了我苹果电脑里pages软件中的海报模板而已…
谁知后来找我做海报的人越来越多,我都不好意思说自己那张海报是套的模板,只好硬着头皮赶鸭子上架,熬夜自学PS。
没想到我现学现做的海报备受喜欢,学校Graduate Affairs的前台(正好也是中国人)告诉我负责组织研究生活动的威尔士经理Paul正想招一名海报设计学生兼职,劝我去申请试试。
凭着对自己能力的“盲目”自信,我带着自己的海报作品去申请了,Paul一眼看中我的海报,马上就开始给我布置任务了。
就这样,我这个PS小白竟然得到了一份设计的兼职,跨界斜杠青年绝对就是我啊!我每天边学边做,看到出来的作品,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原来我也有设计天赋。。。真是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
这还没完,Paul又把我推荐给学校负责组织Winter Enrichment Programm(简称WEP)活动的经理,法国人Marie-Laure。
每年一月份我们学校都会组织为期一个月的冬季拓展活动,这一个月学校会花巨资邀请世界各地的名人和达人来做讲座,开展workshop,涉及范围极广,每天从早到晚十来个活动应接不暇,每个活动都需要制作宣传海报和手册。(这个活动我在《国家要进步,人民却不依》写过,我还表演了非洲手鼓)
带着我的海报作品去见Marie-Laure时,我的心是虚的,我担心自己作为PS新手可能干不了这么高强度的设计工作,但我当时非常渴望任何工作机会,看到任何机会都想尝试。
我心里有一个声音给自己鼓劲:“怕什么,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还有什么是学不会的么”——正是凭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自信,我敢于接受挑战。
Marie-Laure很满意我之前的设计作品,当场聘用了我做WEP设计师,和我一起共事的还有负责嘉宾后勤统筹(100多位从世界各地飞来的嘉宾)的哈佛男孩,和负责活动组织与策划的法国女孩。
还记得WEP开始前的寒假,同学们都放假玩去了,我在家死磕PS。WEP开始后,由于活动组织人手不够,我除了做海报,还给法国女孩帮了很多忙,又向老板Marie-Laure提出了组织中国春节晚会的主意。
Marie-Laure发现我很擅长做组织策划后,做出了一个明智的决定:重新再招一名设计,让我专心负责组织活动,特别是春节晚会。
这个决定正合我意啊!我本来也没想朝设计师的方向发展,倒是一直想做与项目管理相关的工作,现在歪打正着心想事成了!
WEP Team合影,中间是我,我左边的就是老板Marie-Laure了
可以说,我获得的这些机会,全部归功于我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自信。任何一个挑战来了,哪怕是我以前完全没有做过的,我总是很有自信地相信,只要我努力去学,就一定能学会。
这种自信给了我敢闯敢试的胆量,帮助我在人生中屡次抓住机会,实现跳跃式晋级。换成别人,不一定都敢像我一样接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任务。
追溯起我的自信来源,我觉得有很大一部分在于我父母从小到大对我的正面评价和高预期。他们喜欢夸我聪明,但同时也会强调刻苦和戒骄戒躁的重要性,让我既有自信,又有通过努力克服困难的不服输性格。
我在《基因和后天环境哪个对智商影响更大?看完最新研究结果我沉默了…》写过,告诉一个人TA的智商高,对人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外界对孩子的期待和与之伴随的心理暗示对孩子的学习效果和智商提升影响非常大。
我从小到大“自认为聪明”的自我认知带给了我积极的心理暗示,形成了自我实现的预言,在心里预言什么,什么就会真的发生。
给家长的建议:我个人是并不反对夸奖孩子聪明的,适当属实地夸孩子聪明可以增强TA的自信。当然要掌握度,除了夸聪明,更要夸努力的价值。让孩子明白,智商和能力都不是固定的,越努力越优秀。
千万不要打击孩子,让孩子失去自信,对自己形成消极的自我认知。挑战失败并不可怕,每一次失败都是成长的契机,而不是什么丢人的事。
家长对待失败的态度对孩子至关重要,我们以平常心对待输赢,孩子就不需要通过输赢来向别人证明什么,就不会害怕失败。只有不怕失败敢于尝试的人,才真正有机会获得成功。
成长型思维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这个领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加入研究,以上是我目前想到的。也许以后我还会想到更多,会继续和大家分享。
人活着,思考和学习永不停止。在人生的马拉松赛场上,后劲十足的人,都是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大家一起加油共勉!
itnewit.com:ITNEWIT(IT牛品汇) » 人生是场马拉松,将人拉开差距的成长型思维是如何培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