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父母惯用的教育方式是喜欢批评孩子,指出孩子哪里错了,然后让孩子改正错误,避免下次再犯错。
起床起不来——叫不叫的,耳聋似的,非靠到最后,迟到了把,活该。
吃饭————-你就不能吃快点,总是这么墨迹;多吃青菜,不吃菜怎么长身体
做作业———–别看电视了,赶紧去写作业,光知道看电视,就你这样还能考好?
是不是特眼熟,是不是每天都在重复这样都画面?
这就是在拒绝孩子,什么是拒绝孩子,就是每当孩子出现父母不喜欢的行为时,父母便对其进行制止,拒绝孩子的这种行为,强迫孩子改变。
我们大多数父母习惯用的教育方式就是拒绝孩子。
而与之相对应就是接受孩子,什么是接受孩子,就是我们认可孩子的所有行为表现,不管是好的行为还是坏的行为,我们都认可并接受。
我举个简单例子。
孩子写作业拖拉,不认真,大多数父母总想法改变孩子的这些行为,让孩子变得努力、认真,这便是父母在拒绝现在的孩子,而想改造孩子,把孩子变为自己希望的那样。
而接受孩子是父母接受孩子的拖拉不认真,无论孩子做的多差都是自己的孩子,他都不会不喜欢他,不爱他。他们不会总想试图改变孩子成为自己理想中的孩子,而是帮助孩子成长为属于他自己的个体。
说到这里,也许会有父母就会说了,如果不良行为也认可,不制止,那么孩子岂不是无法无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还怎么教育?
这个问题包含三方面意思:
一、如何让孩子变得更好
首先难道只有指出孩子缺点才能让孩子变得更优秀吗?
让孩子变得优秀的方式是优点变多,缺点变少。但是实现这个目标却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缺点变少,优点变多,这是我们惯用的思想和手法
一种是优点变多,放大优点,那缺点自然就变少了。
任何一件事物行为都具有两面性,有优点也有缺点,关键我们是从哪个角度看。
比如孩子为了抢别人的玩具玩,这很不礼貌很不对,是缺点;但是换个角度看,孩子做事有积极性,目的性强,这又是优点了。
如果我们只强调缺点,而看不到孩子的优点,那么孩子不被接受,孩子也只会记得自己的不良行为,他下次也许不会抢了,但是他的优点也没了;而如果我们看到孩子的优点,那么我们强调孩子的优点,引导孩子选择合适的方法,那么孩子记得自己的优点,从而变得更优秀。
所以,指出孩子的错误,让孩子知道自己有多差多糟糕也许能让孩子变得优秀,但是,指出孩子的优点,让孩子感受到尊重认可却肯定能让孩子变得更优秀。
二、接受孩子的不良行为,会不会变得无法无天
很多父母会觉得,如果对于孩子对不良行为不惩罚,孩子会变得无所顾忌,只会变得越来越差。
这种思想是建立在人性本恶的基础上,他们相信孩子会不求上进,反而是自甘堕落。
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都知道,性善或者性恶都是不对的,孩子是一张白纸,关键是周围环境对他的熏陶。
如果父母家庭充满了爱,积极向上,那么在这样的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自然也是积极向上;相反,如果父母家庭行为不端,还指望孩子出污泥而不染,这可能吗?
所以,只要我们的父母家庭大环境不错,孩子为了获得尊重感、归属感,他自然而然的会迎合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因此,父母重要的是营造家庭氛围,制造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孩子不会变得无法无天。
比如孩子喜欢看电视手机,总霸着不放。过去我们可能更多的事斥责打骂,而我们现在用接受性的角度教育孩子,我们不打骂批评孩子,而是改变环境:每天晚上规定时间断电视,父母一起看书。用良好的外部环境来改变孩子。
三、接受孩子的不良行为是不是就完全不制止孩子
我们接受孩子的不良行为,因为我们相信自己的孩子本质没问题,他做错了只是因为他不知道怎么做,或者选择了错误的方式。
对于一些伤害自己或者他人的一些严重不良行为,我们应该坚决制止,但我们制止的是他的行为,我们并不会因为这些行为让还孩子觉得我们讨厌他不爱他。我们侧重的是引导他,什么是正确的错误,而不是强调他的是多么的差。
体会下面例子的不同:
孩子在电梯上追逐打闹,
拒绝性的语言:别跑了,你怎么天天光知道闹腾,就不能老实一会。
接受性语言:电梯上打闹很危险,跟妈妈一样站好,扶着扶梯,站稳。
长远来看,接受孩子和拒绝孩子产生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被接受的孩子
接受性的语言态度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尊重、关爱和接纳,孩子会喜欢跟父母沟通,因为他们知道父母是爱他的,并不会因为他做的不对而批评打骂他,只会帮助他,让他变得更加优秀,因而孩子有更加强大的心理,会放心尽最大的努力去发挥自己的能力。
被拒绝的孩子
拒绝性的语言和行为,会让孩子关上了自己的心门,孩子会变得不喜欢跟父母说话,有事也埋葬在自己心里。孩子出事后经常听到有的父母说,我的孩子在家很乖啊,不可能做这样的坏事。父母说谎了吗?没有,只不过是孩子在父母面前隐藏了自己真实的想法。
同时,他们因为不清楚父母的态度,他们也会害怕尝试,万一父母不同意,可能会被批评打骂。而且因为总是顾虑父母,所以容易变为讨好型人格,长大了也不懂得拒绝,尽管自己不喜欢做也被逼着去做,自己活的压抑不开心。
接受孩子应该怎么做
对一个孩子感到接受是一会事,让这种接受被孩子感受是另一件事。除非父母的接受感能够传达到孩子那里,否则就对他毫无影响。父母必须学会应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接受感。
要做到这一点要具备一些特定的技巧,因为如果不能正确表达,那么孩子就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是否被另一个人接受。
接受可以分为非语言信息和语言。
一、非语言信息
非语言信息是通过手势、姿势、表情等来传达信息的。这几年比较流行的微表情就是典型的非语言信息。很多时候你并不需要从别人的口中说出他喜不喜欢你,你就能感觉到这个人到底对你的态度,就是因为你从他的非语言信息中得到了这样的隐藏信息。
所以,父母要接受孩子,首先要做到思想态度的改变,从思想上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否则,即使你嘴上说接受孩子,认可孩子,孩子也会感受到你的拒绝。
二、语言
我这里列举了几种长犯的的拒绝性语言:
1、命令、指挥、控制
2、警告、训诫、威胁
3、规劝、说教
4、建议、给出解决方案或意见
5、说服、教育、进行逻辑辩论
6、评价、批评、责备
7、归类、嘲讽、羞辱
8、调查、质问
举个例子,当孩子对父母抱怨说朋友不喜欢他或不在跟他一起玩时。父母习惯性的给出建议“我建议你对小明好点,那样他也许就会愿意跟你玩了”。而事实上传递给孩子的意思远远超出了父母建议的内容,孩子可能会听到以下隐藏信息:
- 你不接受我的感受,因此我希望你做出改变
- 你不相信我自己能解决问题
- 你认为问题出在我身上,是我错了
- 你认为我不如你聪明
看上面的拒绝性语言,我们会发现一个特点:
就是带有强烈个人主观情绪的,尤其是负面情绪
正因为我们带有太多的主观意识,我们会评价孩子,会批评孩子,会指责孩子。
所以,正确的接受性语言应该是客观的,尽量不要掺杂负面情绪的,同时反馈孩子的情绪语言,让孩子感到你懂他,你理解他。
同样上面例子,孩子对父母抱怨说朋友不喜欢他或不在跟他一起玩时,父母可以这样回答:
父母:是吗,那有点槽糕,他不跟你玩是不是让你感到苦恼
孩子:是的,我怀疑他可能交了新的朋友
父母:嗯,可能是
孩子:我觉得,我也或许应该去交几个新朋友
父母:嗯,这个想法不错。
通过这样的接受性沟通,孩子从父母这里获得了支持理解,自己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总结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拒绝孩子会破坏亲子关系,让孩子抵抗叛逆,自我否定。
而接受孩子不仅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孩子更愿意配合父母,而且让孩子从优秀变得更优秀。
要实现接受孩子最关键的是父母改变心态,调整观察孩子的角度。
所以从现在起,学会用欣赏到眼光看待你的孩子。
itnewit.com:ITNEWIT(IT牛品汇) » 教育孩子有两种角度,一种是用拒绝性态度来改变孩子,一种是接受孩子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