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NEWIT(IT牛品汇)
当前位置:ITNEWIT(IT牛品汇) > 育儿 > 正文

孩子和孩子的区别,在周末和周末

作者:多满

2018年带娃年终总结:动物园去了六次,动物都烦我们了;乐乐与游乐园旋转木马的合照,集齐了春夏秋冬的!哎,一晃又一周,一晃又一年,不知不觉孩子就长大了!”

刚要睡觉,看见同事李哥在朋友圈吐槽。

有同事在下面留言:

带娃的周末除了公园、动物园,就是游乐场,孩子们没兴趣,家长们没精神,可不去这几个地方,又能去哪里呢?

一年前,我和孩子也是这样过周末,没新意,更没心意,很多次我们玩着玩着,孩子的爸爸就被公司喊走了,我虽然留在孩子身边,也会时不时翻翻手机。

直到某一天,我在孩子的作文里,看到了这样的话:“我想画个圈,里面只有我和爸爸妈妈,只要走进这个圈里,爸爸没有工作,妈妈没有手机!”

01

孩子的这句话,扎疼了我的心。

我把作文给孩子的爸爸看,他沉默了好久说:“之前听到一句话‘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再看到这些,真的好内疚,咱们是该放下工作,放下手机,用眼睛多看看,也用心多陪陪孩子了。”

那之后,我向带娃颇有心得的大姐取经,看很多国内外育儿经验丰富的人写的育儿经,最终制定了适合我们现阶段的亲子互动。

整理家庭相册:

我家四个孩子,孩子爸爸家三个孩子,我们有各自的家庭相册,每到周末,翻开相册,指着一张张老照片和孩子讲我们的童年故事,让孩子了解家族成长史和旧时光的点滴。

被封存的美好记忆、有趣糗事,拿出来品一品、乐一乐,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家风和家德便润物细无声地绵延了下去。

拜访长辈:

有了整理家庭相册的基础,孩子对长辈们年轻时的趣事、糗事如数家珍,再看他们,便觉得亲切,不苟言笑的叔叔,当年追婶婶时能一天写一首诗……雷厉风行的大姨,小时候比她还臭美,经常偷偷穿姥姥的高跟鞋……

年龄跨度几十年的人围坐一起,吃得哪怕是粗茶淡饭,聊得哪怕是家长理短,也足以让孩子捕捉到,自己认为的小乐趣。

时不时给家变个模样:

孩子再小,也是家庭的一份子。

一起把住惯了的小家变个模样,一起去花鸟市场挑选绿植,粉刷家中的墙面,在一块墙上进行手绘改造,一家人做一些小手工或者废物利用的小发明,来为自己的家增添别样的风情。

家庭主题的亲子活动,最能教会孩子,什么叫爱。

一家人,聚在一个小圈子里,不谈工作,不看手机,孩子的眼睛里有爸妈,爸妈的眼睛里有孩子,这大概才是“有效陪伴”吧。

02

《认真爱》里说:“一个人只有从父辈那里得到足够的幸福,才可以和他人建立融洽的关系,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更懂得如何付出和索取。”

孩子成长的过程,从家庭获得的不应该只是衣食供养、教育机会,最应该获取的是,一种以家庭为图腾的爱之印记。

我们的“亲子互动”还停留在家里,而大姐,早已把互动搬到了户外。

“小姨,射箭可有趣了,我觉得自己穿上那些装备,帅得像花木兰!”每次见到妞妞,她都会迫不及待跟我分享,她周末跟爸妈一起的有趣活动。

表姐的朋友圈,就是一家三口周末体验不同体育项目的真实记录——轮滑、游泳、滑雪、射箭……

一家三口经常就一个项目较劲,在一次次的较劲中,大姐的身材更匀称了,姐夫的大肚腩消失了,妞妞也总是精神饱满的样子。

每次在朋友圈看到他们一家三口的合照,都觉得是三株永远追着太阳跑的向日葵。

03

闺蜜小涵从小就在城市长大,没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所以对农作物特别好奇,沾妈妈的光,NANA见识了同学们见不到的另一个世界。

NANA第一次去葡萄园,见到七八种不同品种的葡萄,兴奋得像小记者,追着园主问了好多问题。

“伯伯,葡萄为什么要套袋子?”

“葡萄怎么还有绿颜色的呢?”

“冬天的时候,葡萄也需要盖棉被吗?”

“这么多葡萄树,怎么给它们浇水呀?”

三岁的NANA像一本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跟着园主体验了采摘和除虫,临走时,还学着灰太狼说:“伯伯,我一定会回来的。”

回到家,NANA还有很多问题,小涵夫妻不得不借助百度,给小好奇搜罗答案,针对答案,全家人有时还会展开激烈的讨论。

“生活在四季分明的地方,每年跟着时令走。春天去看田地播种、春花锦簇;夏季去看小麦收获,手痒了就下地体验了一番;玉米在秋天成熟,我们一家去近郊帮农民伯伯收玉米,就像自己家丰收了一样;冬天,我们哪里都不去,在家等下雪,一起打雪仗、堆雪人。”

这是小涵在自己公众号写的亲子日记,一年四季,每个季节的每个周末,他们都有地方可去,乐此不疲。

世界这么大,大到除了公园、商场、游乐园,还有大自然那广袤的土地,它比公园更大,比商场更琳琅满目,比游乐园更有乐趣。

04

爸妈或许永远不知道,孩子对周末的期待,不是可以不上学,是以为可以和爸妈长时间在一起。

倘若孩子在爸妈一个个糊弄的周末中度过,他们其实并没有成长。

而总利用宝贵周末时间,挖空心思给孩子提供成长养料的父母,已经悄悄把他家孩子的起跑线往前挪了一尺,又一尺。

当他们的差距大到,总在周末糊弄孩子的父母,觉得不可思议的程度,他们又会怒其不争地质问孩子,你怎么和××的差距那么大呢?

孩子能怎么回答?

即使他们心里十分想说,但也很少有孩子敢脱口而出那句,那你怎么不看看你和××爸妈的距离呢?

itnewit.com:ITNEWIT(IT牛品汇) » 孩子和孩子的区别,在周末和周末

分享到:更多 ()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